唐山声乐老师教学:关于歌唱共鸣器官的相关理论知识分享
今天继续由唐山声乐老师为大家进行教学知识分享。共鸣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歌唱能力。如何能获得好的共鸣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那么在我们的日常声乐学习中很多同学对于如何获得好的共鸣有很多误解、误区。之所以对歌唱的共鸣技巧有很多的不理解有多半的原因源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匮乏。那么今天唐山声乐老师就为同学们带来一期关于歌唱共鸣器官相关理论知识的分享,给大家补上这一理论知识课。
歌唱的共鸣器官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窦等器官。(见图) 根据共鸣腔体在其所处位置上发挥作用的性质 以软腭为界可以将共鸣器官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上部共鸣为鼻腔、鼻窦和鼻咽腔称为上部共鸣器,下部共鸣为胸腔、喉腔、咽腔和口腔。在平时的歌唱中, 高音以上部共鸣器官为主,低音以下部共鸣器官为主。各共鸣腔又根据体积的固定性和灵活性,分为可调节共鸣器腔和不可调节共鸣器腔。其中咽腔、口腔无固定容积,其形状可随意改变,为可调节共鸣腔;鼻腔、鼻窦、胸腔均有固定的容积,为不可调节共鸣腔。对共鸣作用最大的部位是声带以上形似喇叭的共鸣腔,即声道。
图 3-5 共鸣器官图备注5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62. 第 114 页
图3-6 声道模式图备注6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 . 歌唱医学基础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1 .第 58 页
关于胸腔与喉腔的构造,在呼吸器官与发音器官两部分内容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口腔将在语言器官中介绍。在共鸣器官中,主要介绍鼻腔、鼻窦和咽腔。
(一)鼻腔
鼻腔由垂直的鼻中隔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每侧鼻腔有四壁:内壁即鼻中隔,上壁是筛骨筛板,下壁是鼻底部硬脖、外侧壁。这个部分比较复杂,有 三个并列的骨性突出,即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个鼻甲与侧壁的间隙叫为鼻道,分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鼻腔前方由两个前鼻孔与外界相通,后方由两个鼻后孔通向鼻咽腔。鼻腔上覆盖着粘膜,并有丰富的血管构成鼻甲海绵体丛。在各种刺激和心理因素影响下,此丛可因充血而膨胀,如果是突然发生,由于鼻道被阻塞,就会产生通气困难。
(二)鼻窦
鼻窦是由鼻腔向周围骨 质膨出的 空腔。有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
图3-7 鼻窦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 备注7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 . 歌唱医学基础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1 .第 59 页
因为鼻腔的体积固定不变,故属于不可调节的共鸣腔,它主要由软腭控制。当音调升高时,软腭与悬雍垂逐步向上提高,以至隔开鼻腔与口腔,改变共鸣方式,声音沿骨壁传导至鼻腔和鼻窦,使嗓音增强。在大多数情况下,高音以鼻腔共鸣为主,发声时头部有共振感。
(三) 咽
咽是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管,也称咽管。上起于颅底,下止于第六颈椎并与食管相连。前壁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后壁以椎前筋膜与颈深肌及脊柱相附。
咽管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 、鼻咽:前壁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顶部与后壁相移行,两侧壁有咽鼓管开口,下方与软腭为界并通向口咽部。
2 、口咽:上通鼻咽部,前以咽峡为界与口腔相通,下部至舌骨与喉咽部相连。咽峡又称咽门,上部为软腭、悬雍垂,下部为舌根部,两侧前面为舌腭弓,后面为咽腭。两弓之间是腭扁桃体。
3 、喉咽:上通口咽部,下连食管,前壁上部是舌根和会厌,前壁下部以喉口通喉前庭部。
图 3-8 鼻腔、口腔与咽腔切面图 备注8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 . 歌唱医学基础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1 .第 61 页
上述各共鸣腔,在声带以上者,由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连接起来组成类似管乐器的管子部分,形成共鸣管,这个共鸣管出口部分的鼻腔和口腔,形状与喇叭相似,共鸣管的调整性变化,可使声带发出的原音之中各泛音成分受到不同的作用:发低音时声道拉长,低泛音成分扩大;发高音时则缩短,高泛音成分扩大。这样由于声道的不同调度,使人的歌声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有时嘹亮清脆,有时雄伟粗犷。
以上就是今天唐山声乐老师关于学习声乐中歌唱共鸣器官的相关理论外围知识分享。不过呢理论终归是理论,在唐山声乐老师董老师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就曾因为过分的研究理论而钻了牛角尖。唐山声乐老师董老师建议大家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研究理论,但更为重要的是时间,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声乐是实践的艺术更是需要总结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