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声乐艺考培训分享艺考声乐作品《望乡词》范唱及解析
今天唐山声乐艺考培训继续为艺考生们做艺考声乐作品分享,今天唐山艺考声乐培训为大家分享的是男中音声乐作品《望乡词》的范唱及解析。《望乡词》是一首非常具有家国情怀的歌曲,陈述乐段轻声进入,而后层层情绪推进,很考验演唱者气息的控制力,是很考验男中音演唱技术的作品。所以对于气息功底不足的艺考生不建议演唱这首作品,会容易“露怯”。那么在学习这首作品之前我们还是应该检索一些关于《望乡词》这首作品的词作者、曲作者的相关背景介绍,然后了解一下歌词大意,搞清楚弄明白歌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基调以及作曲者所要表达的音乐性格及曲式结构分析。那么接下来就由唐山声乐艺考培训为大家解读一下艺考声乐作品《望乡词》。
《望乡词》这首歌的原名叫做《望故乡》它的词作者是于右任老先生。于右任先生1879年4月11日生于陕西省三元县,是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先生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后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他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于右任先生曾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于右任先生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被誉为“当代草圣”,先生寓台湾15年,台湾书法风气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的趋势。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毛主席也曾在重庆谈判期间同于老畅谈诗词书法,两人相谈甚欢,真可谓是相见恨晚,在1949年解放战争末期,周总理曾指示定要让于老留在南京,解放后接于老到北平共商国事,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消息还没有传达到,先生就被何应钦派人接往上海,随后又被蒋介石派人接往香港转赴台湾,自此,先生永远告别了大陆!老先生晚年迫切思念大陆最终抑郁成疾,1964年在台北病逝,享年85岁!
这首《望乡词》就是于右任老先生晚年在台湾所作,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小编真是对此感动不已!于右任先生晚年在台湾,非常渴望能够叶落归根,但最终未能如愿。 晚年羁留台湾,先生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沉痛的思乡之情铸就了《望乡词》这刻骨铭心之作。老先生临终时没有任何遗言,大家只得都将这首《望乡词》当做了于右任老先生的临终遗言,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于右任老先生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小编看过很多个版本的诗歌分析,我在此总结了一下,并试着为大家分析分析:诗歌的第一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小编认为它深切的表达了于老在晚年对于故乡的思念,他似乎在此表达了,自己死后的愿望就是能够站在台湾的最高峰,时时刻刻的眺望自己的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是在说自己依然无法望见故乡,但是却终生无法忘记!这句诗在这里不仅仅是代表了于右任老先生的思乡之情,也透露出了于右任老先生迫切的盼望两岸统一的心情,于右任老先生早年就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辛亥革命,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祖国统一,民族昌盛,但是到了暮年,台湾却依然孤悬海外,这是于右任老先生心中永远的伤痛!“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于右任老先生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大陆,他曾说:“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于右任老先生一生风雨飘摇,他在此时最最盼望的就是大陆与台湾能够统一,但是他此时已经83岁高龄,想到自己此生再也无法回到大陆,再也不能看到祖国一统,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句诗的前两句“天苍苍,野茫茫”描写的是一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景象,而后两句“山之上,国有殇”则是一副相对渺小的景观,诗人正是用“天苍苍,野茫茫”广阔来对比“山之上,国有殇”的渺小,诗人站在山顶,眺望着大陆,虽然大陆与台湾相距并不遥远,可是在世人心中却隔着千座大山、万条大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哀伤,这句诗简洁的十二个子,表达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之情,更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一统的热切期盼!以上都是小编不成熟的看法,也是自己看过其他版本分析以后自己又重新分析了一遍,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共同探讨,批评指正!在小编看来,于右任老先生的《望乡词》就相当于莫扎特所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是其一生中的巅峰之作!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当选中国新一届总理后,在举行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他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乡词》,并称赞道“这是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
歌曲《望乡词》给予演唱者以及听众一种念念不舍的悲怆深沉之感。整首歌曲直白而深沉地表达了于右任先生遭遇家国分离,客死台湾,最终未能踏上故土的悲凉与孤寂。陆在易先生根据诗的创作背景及意境进行想象与创作,没有捶胸顿足、呼天喊地的外在表达,只是在平静、含蓄、内敛地诉说,然而其中却饱含了比原诗更难以言传的悲凉与凝重。陆在易将词曲完美结合,不仅将一个老人临终前朴实的思乡之情表现得真实感人,还通过作曲对原诗意境进行扩展,使这首歌曲成为了无数海外游子表达寄托对祖国、对故乡思念与热爱的歌曲。
通过对此作品的分析,首先我们确定了这首歌的基本格调是“苍凉、悲壮”的,整体感情色彩是“深沉、暗淡”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演唱时的音色也要与之相应。再结合歌词、音乐曲式的结构,将这首歌划分为不同的段落,分别确定演唱时的感情色彩以及技巧。这首歌曲的演唱,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也是十分苛刻的。如:演唱“痛”、“哭”二字时,要渐慢并且拉长,声音由弱到强,且悠扬绵长,这需要强而有力的气息支撑。在歌唱中想要体现声音的美感、情感的丰富,就要学会正确使用气息,使声音富有弹性,从而完整演唱歌曲。
以上就是唐山声乐艺考培训为大家搜录整理的相关艺考声乐作品《望乡词》的分析。我们这次选用的是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中所演唱的版本。气息声音控制优良对男中音来讲算是教科书式的范唱版本,同学们可以多听听廖昌永老师在乐句乐段层次、情感表达方面的处理。多多增进自己的乐感表达内在实力。好了今天唐山声乐艺考培训的分享就是这些,下期见!